http://www.sina.com.cn 2007年11月08日09:19 北方网
2007年10月8日,南方周末记者目击的磷厂 徐楠/图
南方周末2002年7月4日的报道
多方博弈上演五年磷战 环保督查介入一锤定音
磷火闪动,四周夜色如墨——大江边的磷厂又出事了。距此7公里的四川小城盐边,人们争先恐后地逃走。
“这是我一生的最后一件事。”一位古稀老人为搬走磷厂奔走。一群人大代表痛斥磷厂负责人。终于,夹在企业和公众中的县政府转变了态度,第一次以官方正式口径发出搬迁污染企业的呼吁。次年人代会上,签发此文件者高票当选为县长。
“磷战”胶着,直到国家环保总局西南督察组的强势介入。
□本报记者 徐 楠
发自四川攀枝花、北京
这是一次漫长的谢幕。2007年10月,雅砻江边的黄磷厂终于不再喷吐黑烟。
76岁的罗兴全喜极而泣。为此污染顽症,这位退休职工奔走了8年。“这是我一生的最后一件事。”他的满头白发,随着话音颤抖。
磷难,不曾停歇
2007年10月4日,一个消息在盐边县城炸裂:“黄磷厂又出事了!”19:15,五号炉冷却管腐蚀破裂,造成磷泄漏。
盐边县安监局的公务员张建国(化名),马上赶到与黄磷厂隔江相望的公路上,开始摄像。
黄磷厂所在的得石镇位于米易县境内,距盐边县城仅7公里,接近两县交界处。作为行政职能部门,张建国等想在第一时间内保留一手资料,但是只能隔着江岸、远远拍摄——尽管,他们的工作职责正是安全生产监管。
半个多小时的镜头里,磷火闪动,四周夜色如墨。
当张建国和同事们回到县里,磷雾已经罩住了小城。有人听到风声就举家而出,原本一万余人的县城里,空寂的街道上看不到一个人影、一部车。
当地居民何国春,马上紧闭门窗。她动作麻利、面无表情——黄磷烟雾,已经不是第一次降临。
2002年7月2日3:00,泥磷池挡墙垮塌,几十公斤泥磷下江后自燃。黄磷燃起冲天的烟雾,弥漫整个雅砻江河谷和盐边县城,一直蔓延到拥有110万人口的攀枝花市区。
数百人入院治疗,数十人昏倒急救。人们争先恐后地逃走,盐边一夜空城。黄磷厂紧邻雅砻江,而盐边自来水厂设在雅砻江里的取水口距该厂下游不足5公里。停水了。
南方周末曾以《攀枝花磷难》为题,报道了此次事故。当时向本报提供线索者,就是退休职工罗兴全。2002年7月11日,环保总局公布中国环境污染最严重的55家违法企业,黄磷厂是其中之一。
5年来,磷难没有停歇。“7・2”事故过去两个多月后,该厂一转炉爆炸,炸伤3人,燃起大火;2003年7月31日,6号炉塌料,含大量有毒有害物质的浓烟沿江而下,深夜零时还有一千多市民外逃;2004年7月16日,因气压低空气不能上升,浓烟再一次笼罩县城,数百人围堵县政府……直到2007年10月4日的泄漏事故,虽经过紧急处理,当晚还是形成烟雾一个多小时。
2007年10月8日,南方周末记者来到黄磷厂,亲眼目睹一支烟囱开始喷吐黑烟,逐渐凝聚成倒锥状的烟尘。20分钟内,峡谷的天空变了颜色。
何国春一提到黄磷厂的烟雾就说:“起了妖风一样。”
这就是黄磷厂——它坐落于雅砻江上游的江峡中,距离盐边县城7公里。从它脚下流过的江水,与安宁河汇合之后最终注入长江,成为下游数千公里沿江居民的生命之源。
被激怒的县城
1997年,何国春的家乡——攀枝花市下辖的盐边县,因二滩水电项目施工的需要,搬迁至桐子林镇。
几乎同时,黄磷厂选址于7公里外的得石镇。这家隶属于川投电冶有限公司(简称川投电冶)的工厂,于1999年8月开始投产,年产黄磷6万吨。每生产1吨黄磷,会产生7吨废渣,污染还包括每年产生的15600万立方米黄磷尾气。坊间流传的消息称:厂子落地于此,米易县给予了特别优惠政策。
尽管白花花的废渣在江边越堆越高,但盐边人原本并不了解近在咫尺的黄磷生产对他们来说意味着什么。直到2000年3月,乐山境内的大渡河上突然浮起大片死鱼,数量达500吨,白花花地漂满了200公里的江面。调查证实:起因是大渡河上游某化工厂排出的生产黄磷的废水。
这引起了罗兴全和更多盐边人的注意——他们透过自己家的窗户,一天天看着成排的烟囱喷吐烟尘,看着明净的峡谷云雾缭绕,亲身感受着原本为一级的空气质量,一天天下降。
而黄磷厂经理张铭泰成了盐边县的座上宾。一位盐边官员证实:“盐边刚搬迁过来时财政非常困难,希望黄磷厂能在盐边发展一些配套和后续加工项目,带动经济发展。那时候开人大会,每次都要请磷厂领导坐第一排。”为此,盐边县无偿划拨了60亩土地,虚位以待。
最后的结果是:只来了一个包装厂和一个贸易公司,还有“7・2”事故。
事发两天后,居民砸碎了办公室的玻璃,拦下了5车黄磷。一辆运货卡车被掀,后经证实车主是来黄磷厂拉货的客户,因此引起的赔偿诉讼,持续数年。
此时,在罗兴全的身边逐渐聚拢起一批民间环保志愿者,他们自费购买摄像机,轮班值守在黄磷厂周边,试图拍下证据。镜头里,废渣从一辆货车上洒落后,司机马上将其铲下河滩,尽管那些渣子还在冒烟。
罗兴全将各种资料随时带在身边。他们向各级人大提出提案,到攀枝花市政府门前向行人散发材料,还曾上书水利厅、上书国务院领导,并将万人联名信托人递送至国家环保总局。但得到的回答是:黄磷厂通过了省级环保评估,周边环境没有检测出超标。
“7・2”事故后,《攀枝花日报》曾经连续报道黄磷厂给攀枝花带来的经济效益。报道称,该厂是为解决二滩电站的富余电力问题而建的。川投集团占有二滩电站45%的股份,就近发展高耗能产业,相当于自己发电自己用。因此黄磷厂使用着二滩不经上网、直接落地的自供电,享受着每度0.15元的最低电价。
黄磷厂所在的川投电冶,是四川省投资集团有限责任公司(川投公司)的下属企业。而川投公司则是四川省政府的主要投资主体、省政府授权的国有资产经营主体和重点建设项目融资主体,资产总额超过500个亿。用民间的话来说,“是省上的菜篮子”。黄磷厂在攀枝花落地数年后,时任攀枝花市委书记的秦万祥,调任川投公司,先后任党委书记、副董事长和总经理。
事故之后,黄磷厂经理张铭泰在电视上发表了公开道歉,承诺整改。厂方向盐边县支付了六十余万元。作为居民举家外逃的补偿,何国春7・2后从居委会主任手中领到了12.5元。此后,磷厂选址不当的问题成为媒体热议的焦点,然而造成一人死亡、万人奔逃的“7・2”事故,最终没有直接责任人受到法律制裁。
盐边县人大副主任张林说:“7・2”事故以后,黄磷厂确实重视得多了。原来泥磷池修在河边上,用的普通砖,就像农村里打的小水池,一垮就下江。2002后连续两年没出污染事故,跟加大投入是分不开的。
但生产造成的氟化物、二氧化硫等污染物,在气压低的雨季尤其难以排开,特别容易在盐边县造成雾气。县里曾经向黄磷厂提出商议:是否能在雨季尽量减少生产?但雨季也正是电力饱和的时候,厂方要开足马力生产,这个矛盾始终无法解决。
2003年5月,盐边县16名人大代表和一些单位负责人,一行32人到黄磷厂会商。当天在场的一位人大代表说:张铭泰一开始态度恶劣,说黄磷厂是省办企业,牺牲盐边一点利益是正常的。会谈后来变成了愤怒的声讨:“你儿子要是在盐边,你咋看待?”四十多岁的张铭泰最后噙着眼泪一再说:“你们反映的问题我向上转达……”
2004年,张铭泰因经济犯罪被判无期徒刑。
就在那次会商后的两个月,15吨黄磷在运输过程中不慎翻入江中,盐边人又一次留下不堪回首的记忆:“江面红彤彤的一片……”
尴尬的县政府
磷难频发的数年中,盐边县和攀枝花市党委政府的领导班子几次更迭。
用县人大副主任张林的话来说:2002-2004年,对黄磷厂污染问题的反映以民间为主。“在攀枝花发展的大格局下”,县级政府成了“两面人”。而市政府的态度是:只要不出事故,正常生产还要保证。前任某领导曾一再强调:生产规模要从现在的年产6万吨,提升到10万吨。
就在“7・2”事故前三个月,川投电冶受到攀枝花市表彰,获得“九五期间完成工业污染源达标排放荣誉证书”。
那段时间,县委县政府每次从市里领回的指示,都是“做好工作,让群众对污染有一个理性认识”。但这样的宣传在百姓中成为笑谈,一位机关干部这样回忆“7・2”事故时时任县委书记的电视讲话:“说食品里都有黄磷添加,牙膏里也有,那意思就是可以吃呢。”一位县人大代表说:“县里那时的处境是:对上说不起话,对下说不走老百姓。”
搬迁新城的1997年,盐边县的财政收入下滑至1800万元。一些公务员回忆:到了“2001、2002年的样子”,才开始正常发工资,此间不得不依靠市财政的支持。
2005年12月,因黄磷厂位于论证中的桐子林水电站库区范围内,川投电冶董事会做出搬迁决定,自此开始与桐子林电站赔偿金额的谈判拉锯。分管环保的副县长肖方敏,在向罗兴全等民间环保人士通报这一情况时说:“事成之后,我给各位庆功!”
他年迈体弱的老父亲,本来就有严重的呼吸道疾病。在“7・2”事故的避祸中,是被人背着从二楼下到一楼的。
2005年底,以罗兴全等人为代表的民间环保人士,征集了四千人的联名,向攀枝花市中级人民法院提起诉讼。此案至今未予立案。盐边县一位官员说:“市级法院判省属企业,现实吗?”
然而坚冰毕竟已经开始松动。因为与桐子林电站的建设冲突,黄磷厂的搬迁已成定局,但赔偿谈判进入艰难拉锯。盐边县希望趁此机会促成此事。2005年12月底,代理县长徐明义签发了文件,从而使盐边县对黄磷厂彻底搬迁的呼吁,第一次以官方正式口径发出。
次年人代会上,徐明义高票当选为县长。
此间,本届政府提出的可持续发展、绿色GDP、新政绩观等概念渐入人心。因松花江污染,环保总局局长解振华引咎辞职;而四川省的主要领导也因沱江污染受到中央严厉批评,并向公众致歉。
在强大的GDP导向之下,一个心结历经五年,方才冲破压抑。
数年来的各级人大会议上,“黄磷厂问题”几乎就是盐边人大代表的中心词。“不能把它当豺狼虎豹,但它也不能拿我们当兔子。”攀枝花市唯一的全国政协委员,将这个问题带上了全国政协会议的小组讨论。
这也离不开民间环保者的推动——5年来,罗兴全向各级部门寄出了数不清的举报材料。2006年,盐边县环境保护志愿者协会正式注册,在县城中心地带拥有了一块小小的环保宣传板。罗兴全在协会成立大会上发言,再一次老泪纵横。(来源:南方周末)
“钦差”之剑
2007年国庆前夕,罗兴全意外地接到一个电话,邀他到环保总局西南督查中心去核实投诉情况。
2006年9月正式筹建的西南督查中心,除了主任马宁来自北京之外,大多数工作人员都是西南本地人。罗兴全一听口音就明白了:给他打电话的,正是马宁本人。
10月18日,西南督查中心督查二处副处长彭维宇赶赴盐边县,厂方对10月4日的泄漏事故未予否认。彭维宇现场了解后认为:作为省属企业,磷厂的管理还是正规的,经过不断整改,排污设施也基本到位,但环境风险太大,除了江河源头的水污染隐患,厂区距离人口密集的攀枝花市区仅30公里,一旦发生磷泄漏、燃烧、爆炸的环境安全事故,可能造成不堪设想的灾难性后果。
西南督察中心主任马宁告诉南方周末:“黄磷厂已于10月19日实施关停,西南督查中心已经正式督促四川省环保局:下达关停令。”
黄磷厂一役,成为西南督查中心绵延5个月的“攀枝花战役”的一部分。
在2007年的央视世界环境日晚会上,一段镜头展现出浓烟滚滚的攀枝花。片子结束后,主持人崔永元说:“攀枝花,多么好听的名字。攀枝花,多么脏的城市。”
这些来之不易的镜头,是西南督查中心人员与央视记者合作,通过明察暗访拍摄得到的。暗访人员曾经沿着排污沟徒步行走几十公里,一名记者三次被强酸灼伤,有的排放液体PH值竟然小于2。
这样积累下的十几盒视频资料,使被查处的违规厂家哑口无言。
战役结束,攀枝花市环保局7名官员受到处理,局长因行政不作为,受记过处分,分管执法的副局长被免职。另外还有10名企业干部受到处理。
马宁在攀枝花战役中曾对媒体表示:“攀枝花的环境问题,监管缺位不能回避。”
“现在地方政府面临着GDP增长的考核压力。现在能唤起一些地区特别是不发达地区地方政府冲动的,就是经济发展,吸引投资。”“体制障碍的存在,使得环境监管的难度无形中被放大了几十倍甚至上百倍。”马宁说,“环境一旦遭到破坏,所付出的治理代价可能远远超过我们的收益,甚至可能出现无法修复的结果。一个企业欠下的环境账,可能需要几代人去还。”
2007年10月底,罗兴全受邀出席中华环保联合会年会,老伴与他同行。为了黄磷厂问题,七十多岁的老伴提出离婚,这个几十年的家庭几乎走到了破裂的边缘。
最新一次泄漏事故发生时,正值中共十七大召开前夕。罗兴全在外地听说家乡的志愿者伙伴们想到黄磷厂去,马上阻止:现在不要,一切确保十七大顺利召开。
提及这些盐边环保人士,马宁由衷地感慨:“自始至终,具名举报,实在难得。” (来源:南方周末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