黑作坊加工塑料污染环境 多个部门"踢皮球"
2011年08月03日04:10扬子晚报梅建明
黑作坊加工现场。梅建明摄
连日来,记者接到家住南京浦口盘城街道多位居民的投诉称,当地有一个占地上千平方米的黑加工作坊,露天堆放着大量废旧塑料,一旁是流水加工线,废旧塑料高温熔化后,做成塑料切片。黑作坊周围污水横流,且气味刺鼻难闻。然而,记者采访了当地多个管理部门,却没有一个主管部门愿意站出来承担管理责任。最终,当地社区一位负责人称,将尽快结束与老板的合约,关闭该非法作坊。
黑作坊的气味令人作呕
记者在当地居民的指点下,找到了位于盘城街道新华社区的这家废旧塑料加工作坊,老远就从空气中闻到一股刺鼻的气味,令人作呕。紧邻的一个小池塘,黑黑的水体发出臭味,上面漂着一层污染物,同样令人无法忍受。
在一个围墙绕着的大院里,记者从铁门进入,发现占地约有千余平方。一进门,映入眼帘的,是堆成小山似的各色塑料废品。大多是蛇皮袋、薄膜塑料手提袋,上面沾满尘土及异物,非常脏乱。而在低洼处,有多处积水,水黑黑的,发出难闻的臭味,水面上虫蝇乱飞。而在一旁的池塘边,记者发现,一根粗大的塑料管,从院内通出来,直接往水塘里排放废水,还夹带着塑料碎屑。
当地居民告诉记者,这个加工厂在这里开办不少年了,对方主要是把回收来的塑料薄膜熔化之后,拉成条状,然后用水冷却,再切割加工成切片,成塑料颗粒,装在袋子里,运往外地。
小作坊赚大钱但污染更大
在院子里,记者看到数名工人正冒着难闻的气味在加工生产,但对于具体的细节问题,工人一直避而不谈,只是称,回收加工后,只是老板赚大钱,他们挣点辛苦工资。
记者发现,黑作坊里有两条流水作业线,一条是专门加工塑料编织袋的,一条是专门加工塑料薄膜、塑料瓶之类的废品。加工设备虽然有些简陋,但也算得上是流水线。而在加工成切片的过程中,多次要用到水,而用过的废水,发黑发臭,但记者看到,并没有经过任何处理,直接排到了路边的水沟里,然后流进旁边的池塘中。
在大院里,还可以看到黑色的粉末及发黑的地面,居民们说,这是选出来没用的废料,因不能制造颗粒,晚上就点火烧掉,省了运输费用。而废旧品收回来,非常便宜。加工成切片卖到外地,身价上涨数倍,老板赚大钱了。
"熔塑料烧塑料时,冒出浓烟;排出的废水,也是黑的。这两样的味道让我们周围的居民直接受害。"一些居民称,他们多次向有关方面举报,但一直不了了之。令人奇怪的是,周边多家小炼油厂都关停了,唯独这个黑加工作坊一直没停产过。
工人生产生活条件恶劣
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,居住和工作着多名工人。记者看到,这些工人生活居住的宿舍,是一排低矮的棚子被分隔成多间,每间面积只有几个平方米,里面不仅采光不好而且潮湿。此外,周围的气味十分难闻。在宿舍前面,一条小沟流着污水,污秽不堪。
一名工人告诉记者,他们是河南人,作坊老板正是他们的老乡。他们的工作非常辛苦,回收来的垃圾要清洗,然后送上流水线上加工,还要装车。有时,为了避人耳目,还要晚上加班。"每天加工30多包塑料颗粒,重达一吨,但一个月只能拿到1000多元的工资。"这名工人说。
据介绍,这些切片,有的加增白剂后,就好看了,卖的价格也高一些。而价格上,收过来,几百元一吨,或三两千元一吨,如果加工成切片后,运到山东等外地,价格就涨到8000元左右一吨。而经过二次加工,生产什么东西的都有。
记者在现场等候了4个多小时,并试图联系该作坊的老板,但老板没有露面。而工人称老板平时很少来,他们也不常见。
多个部门都称不归自己管
如此污染的一个大黑作坊,当地居民举报多年,却一直存在并没有管理部门插手取缔。而记者联系了多个管理部门后,同样,找不到主管部门。
记者先是找到盘城街道办事处,街道两名工作人员赶到现场后,称对这个作坊比较了解,以前也来过,但并不属于街道管理,而应该由环保部门来处理,因为是环境问题。
记者又联系了浦口区环保局,该局监察大队的两名工作人员也赶到了现场,也称以前接到过这样的举报来查过,但因这个作坊没有任何手续,所以没有查处的主体,环保部门也无法管理。他称,按照相关的规定,应该由街道的市容城管来管理。
无奈之下,记者再次联系盘城街道,一名工作人员赶到现场,仍称不属街道管理。记者又联系了当地的新华社区负责人,社区的汤主任赶到现场,他告诉记者,这个大院是前任领导在2000年租给一个姓李的外地人,协议即将到期。这期间,确实因污染严重,遭当地居民的强烈反对。他们准备等协议结束了,就让其关门走人,但协议要到明年到期。
经过沟通,盘城街道的这名工作人员向记者表示,他们将尽快联系由环保、城管、派出所和地方政府等部门组成联合执法队,把这家黑作坊取缔。实习生 苏中杰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