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onday, October 26, 2009

严峻的污染呼唤“环境正义” 正视新的社会分化

20091020 09:47中国新闻网

前几天,我看到朋友的一份转帖。那是由卢广拍摄的一组照片,题为《中国的污染》。我一张一张看完后,就像网友们留言中所说的那样,感到极度触目惊心。我也将这组照片转给其他朋友,希望尽可能地延伸这个传播链条,使更多人认识中国的污染。

此前我并不知道卢广是谁,转帖的朋友也没有标明,这组照片刚刚获得了美国尤金史密斯基金会颁发的"2009年人道主义摄影奖"。不过这样更好。如 果这是一种传播策略的话,它恰好是正确的策略。我庆幸自己因此而获得一种"原生态"的观感。并不是由于摄影师的名气或者因为照片获了大奖它才打动我,相反 地我相信,正因为这组照片无可抗拒地打动每一个人的心,所以,它必然打动评委的心。

在《中国的污染》中,卢广拍摄了许多人物,其中一张,令我印象特别深刻。照片上是一位在黄河边上放羊的老汉,但是背景中没有一只羊,只有污水横流的 排水沟和寸草不生的土地。老汉忍受不了废水的强烈臭味,用手紧紧捂着鼻子。那双手比树皮还要粗糙,那张脸上满是悲苦。略带变形效果的面部大特写以及光线处 理,使我几乎闻到了污水的呛人气味,下意识地也想捂上鼻子,并感到一阵窒息。

这组照片的风格与冲击力,由此可见一斑。以纪实摄影的风格,卢广用镜头记录了被严重破环和严重污染的环境。更重要的是,记录了人的悲剧,记录了在那 种环境下,人是如何地不成其为人。当身边充满了黑烟、污水、臭气、垃圾时,家园就变成了地狱。凡是养育生命所必须的环境要素,现在整个倒过来,变成毒药, 毫不留情地摧毁人的健康,吞噬人的生命。

在污染的环境下,儿童的残疾率很高,弃儿也很多。若非好心人收留,他们只有死路一条。但是这样的好心,只是杯水车薪。在这组照片中,卢广以一张又一 张的照片,有名有姓、有时间有地点,展示了这样一种生命路径。其中的路标是,变形的关节,溃烂的皮肤,骨癌少女的瘦骨嶙峋,以及孩子的新坟。由此所传达出 来的信息,我认为两个字可以概括,就是"绝望"

这样的绝望告诉我们,环境问题,归根结底是关乎人的问题。所谓"以人为本",意思是说,对环境的破环和污染,就是摧毁人的生活幸福与生命存在。但这还不是最重要的。更加重要的是,照片上那些绝望者告诉我们,污染造成了新的两极分化和社会分裂。

以前我们谈到两极分化,都是从经济和财富分配意义上说的,比如贫富差距,先富后富等。然而现在必须看到,环境意义上也存在两极分化,即有能力避开环 境灾害的,与无能力避开的,二者之间有巨大差距。不仅如此,经济意义上的两极分化,同时还强化和固化环境意义上的两极分化。凡在市场上获得较大财富份额的 人,同时也有能力占有更好的环境条件份额。反之,凡是没有办法致富的人,也就是没有办法躲开污染环境的人,也就是被污染伤害后没有治疗条件的人。所谓两极 分化,因此而两倍、三倍乃至数倍拉大。因为这种分裂而落在底层的人群,就是最脆弱人群。对于他们来说,生活是什么?生活就是一连串的祸不单行,唯有绝望。

这是一个"环境正义"问题,它迫使我们要想得更深一些。凡是主张"先污染后治理"的人,都是"拥有时间"的人。但是,卢广照片中拍摄的那些人,却没有时间等到治理来临的那一天。凡是把单一的经济增长,也就是GDP增长当做"生存权""发展权"的人,最好先到卢广照片的场景中去生活半年,再回来讨论,那些GDP究竟意味着谁的生存和发展。

曾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阿玛蒂亚森有一项研究成果,他证明,饥荒饿死人,不是因为生产出来的粮食不够吃,而是因为得不到粮食的人没有权利和条件对别 人大声喊出"我饿"!也就是说,对于真正在生死线上挣扎的人,呼救是求生的第一要义,表达自由是他们的生存权,因此是第一人权。从这个角度,当能更好地理 解《中国的污染》的表达意义。卢广是自由摄影师,他用镜头记录了巨大的"环境不正义",记录了被损害者的生存状况,记录了他们在抗议书上按下的斑斑手印。 我们应该反思的是,如果他们没有能力进入市场,"用钱投票"买好生活;如果他们没有能力流动,"用脚投票"找好地方,那么,每一个较为幸运的人,是否至少 应该帮他们呼救,帮他们表达?

当年美国宇航员在登月飞船上从茫茫太空中回眸相看,拍摄了史上第一张地球的照片。按照诺贝尔和平奖得主、曾经做过美国副总统的戈尔先生的评价,这张 照片,唤醒了人类的环境意识,引发了全球环境运动。如果可以做比较,我会说,美国宇航员的地球照片,带有足够大尺度的、超全球的空间视角,也带有强烈的技 术美学意味和浪漫色彩。但是照片里头没有人,也没有把美国人对自己的反思摆进去。而卢广的《中国的污染》,则从平常人的、贴近于脚下大地的视角,暴露了如 英国著名学者吉登斯所说的"现代性的黑暗一面",即技术与人生之间的张力与对峙。因此,它是批判现实主义美学的,是悲剧色彩的。而我更相信,这种敢于反思自己的尖锐批判性,才是中国环境运动真正扎实的精神基础。(郭巍青 者系中山大学教授)

(来源:南方都市报 )

No comments:

 

Web Site Hit Counters
IBM ThinkPa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