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onday, October 6, 2008

污染大户搬到哪里去

 有一些皆大欢喜的新闻读起来未必真让人兴奋不已。8月1日《第一财经日报》消息:全国最大棉印染企业因环保问题彻底搬离东莞。 由于环保及当地"腾笼换鸟"的政策,全国印染大户东莞福安纺织印染有限公司年底前将彻底搬离东莞,结束其在当地长达20年的辉煌历史。
  
  这无疑是一个皆大欢喜好消息:一方面,因福安公司耗能高,水污染和大气污染严重,长安镇决定牺牲短期利益,将该厂搬迁转移出去,优化环境发展第三产业,大处说可以"腾笼换鸟",小处说让当地老百姓看得到环境的改善;另一方面,福安公司也算是地方经济的"摇钱树",如此大户人家,落脚到其他任何地方(尤其是经济欠发达地区),都大大有益于政绩。问题是,福安公司不只是一个"GDP大户"的身份,还有"污染大户"的帽子。东莞的做法当然是拒绝饮鸩止渴式发展,那么,福安公司搬家落户的新地方是怎么落实"科学发展观"的呢?这个问题无法规避。
  
  还有一个值得玩味的现象。这几年,尤其是从珠三角开始,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日益加快,"腾笼换鸟"的说法甚嚣尘上,伴随着产业转型,一批"污染大户"横空出世――之所以说是横空出世,实在是因为在其转身离开之前,没有人敢给其定位为"污染大户"。尽管当地居民会投诉、尽管舆论会质疑、尽管看得见的空气土壤水质明显破坏,但某些官方给出的数据却是惊人的"安全"、"无污染",现在,一旦要离开了,一下子就成了"污染大户",惟恐避之而不及,环保意识瞬间飙升爆棚,可是,"污染大户"是一日成型的吗?在技术改造、环保考核等信息披露不充分的当下,这样的"污染大户"一搬家(不是关门大吉),污染问题就迎刃而解了?恐怕这只是应了"朝三暮四"的故事而已,挪个屁股,继续污染下去。当然,按照某些地方政府的逻辑和做派,即便是"污染大户",漂白其环保身份,也不是很难的事情,这样的例子也不鲜见。
  
  坦白说,我很害怕看到类似"污染大户搬家"的喜人新闻。在环保机制不够刚性的语境下,地方政府的政绩冲动未必能得到很好的遏制,这个时候的产业调整或转移,某种意义上必然伴随着"污染转移"。不少经济学者认为这是"发展的代价",似乎这是地方经济由穷到富的天然成本,然而,这个成本不是必然不可控制,随着经济社会发展,环保技术完全可以绿化污染大户,关键是体制机制有没有这份"心"。
  
  污染企业简单搬迁是值得警惕的。今年,有媒体报道称:在香港、澳门和广东珠三角地区开展的一项新的研究,首次对空气污染给公众健康造成的直接风险进行了确认和量化。根据思汇政策研究所的报告《代价难偿:南中国地区空气污染对健康的影响》,2006年华南地区因空气污染导致的死亡约有1万例,其中绝大部分(94%)发生在珠江三角洲。此外,空气污染还导致每年44万个住院日、1100万次门诊检查。根据区内各地GDP的差异作调整后,珠江三角洲与空气污染有关的全年医疗成本是67亿人民币――这些数据并未反映人们所遭受的痛苦或折磨,或生命的价值,也没有反映未查出病因的诸多小病。世界银行发布的《中国污染代价报告》更是触目惊心。
  
  当然,环境污染不是一国的问题与难题,我们已经取得了不小的进步,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对垒需要制度理性回应。污染大户搬到哪里去?这个问题也不难回答。起码,先净化再搬家,还是可以做到的。
[稿源:红网]
[作者:宋桂芳]
[编辑:潇湘行]
 

No comments:

 

Web Site Hit Counters
IBM ThinkPa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