陈汇祥年轻的时候,广州还颇有些水乡的模样。
这位搞了一辈子环保工作的老环保人,现广州市环境科学学会副秘书长,就生在广州西关(现广州 荔湾区)。他清楚地记得荔湾涌两岸茂密的荔枝树,记得海珠区的康乐、怡乐两个村村如其名,曾经是花果满村、"小花园一样"清新的地方。从他学会游泳,就一 直是在珠江边畅游。"当年广州有三大游泳场:海角红楼、西郊泳场和珠江泳场,都在江边。那时候我们是从如意坊坐小艇到泳场,艇上可以吃艇仔粥……"
在广东省科学院广州地理研究所研究员,从事广州古城湿地研究的梁国昭看来,相比"由118个小岛组成,并以 177条水道、401座桥梁相连"的著名水上之都威尼斯,"广州曾经是水城,其历史比威尼斯还要古老"。
广州地处珠江三角洲的北缘,接近珠江流域下游入海口,是个因水而兴的城市。如今在广州中心城区,还有231条主要河涌,总长约913公里。
"六脉皆通海,青山半入城"是宋人对广州山水格局的描绘。研究资料显示,"六脉"是宋人修建 的6条人工渠,东西各3条,水从水渠流到东、西两个濠涌后,进入玉带河,流到珠江,最后汇入大海。六脉又延伸出无数小支脉,既防洪排涝,也是交通要道,因 而古时的广州水上交通网纵横交错,城内船艇如梭,商业繁忙。
然而清末以后百年间,随着古城墙拆除、开辟马路,水运逐渐衰落,城内河涌逐渐湮没,广州的"水城"风貌日益模糊。
说起近几十年广州水环境的变化,陈汇祥很有些痛心。
他家附近有条龙津涌,早先小孩子可以去玩水,洗洗脚,抓些小鱼虾,后来慢慢变成了排污涌,臭不可闻,现在已经被水泥、石板盖住,变成内街,成了下水道。"广州老城区以前好几条河涌都盖起来了。"
在西关人家,几乎每户人家都有一口水井,陈汇祥家里也有一口。"最早,水井里打的水是可以吃的。后来不能吃了,还可以用来拖地。再后来,拖地都嫌有味道了。"而珠江,"80年代之后水太脏就不能游了"。
不过陈汇祥认为,水环境变差,不光是工业污染,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是主要原因。
曾经,广州城里的垃圾有专人来收,什么时候收煤灰,什么时候收菜头都有固定的时间。每家也都有尿桶、粪桶,每天会有人来收粪给农民做肥料,而不是排进河涌。
"以前广州有好几个粪便码头,每天收取的粪便就集中运到粪便码头,装上大船后,各乡撑艇的农民都等在那里分。一边喊'货来了,货来了',一边抢。"忆起往昔的景象,广州市环保局原副局长赖光赐印象颇深。"广州一景啊!"
不过这番景象到了80年代已不复存在,"后来专门弄了一个粪便处理厂,就在现在的猎德污水处理厂旁边。"赖光赐回忆。
再后来,随着工业化、城市化的步伐一阵快过一阵,对水环境的治理远远落后于破坏、污染的速度。作为水乡的广州无可奈何地被塑造大都市的钢筋水泥一层层消解。
如今,遍布广州市区的几百条河涌仍然提醒着人们广州作为水乡的历史,然而充斥河涌的黑臭污水却让人无法想象她当年的秀美。水乡的风貌,只留存在了老人遥远的记忆中。 (本文来源:时代周报 作者:龙利群)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