由于污染和水源短缺,昔日被称为郑州"大水缸"的西流湖如今杂草丛生,而水体基本"死亡"。 商报记者 周敏/摄
郑州"块头"越大 市民"水缸"越浅 黄河水源水质前景不容乐观 市内无一处地表水可作水源
商报记者 王海圣
郑州市决定从洛阳引水。
消息出自今年6月27日召开的郑州市政协常委会会议,会上,郑州市水利局局长陈松林在汇报郑州市生态水系建设时说,今年郑州市将启动"西水东引"工程。
而他说的"西水"就是洛阳陆浑水库的水。
郑州为什么要从洛阳引水?郑州市的水资源现状如何?在记者的采访中,这些问题逐步有了答案。
理由一
水源水质前景不容乐观
作为郑州市"西水东引"政策拟定、操作的主要负责人之一,郑州市引黄供水灌溉补源办公室主任贾莉毫不掩饰对洛阳水的向往:"陆浑水库的水才是好喝的水、该喝的水。如果郑州真能从洛阳引水,对于郑州市民来说是一件幸福的事。"
眼下,郑州人喝的是什么水呢?据了解,多年来,郑州市每天城市生活用水需要量约100万吨,其中大约有70万吨取自黄河,30万吨取自自备井。
而其中,以黄河水为主要水源的柿园水厂和中法供水公司,其供水量基本占郑州市用水量的90%以上。
另外,郑州还有着个别深水井的水,水源主要供应给东周和石佛水厂,但没有进入郑州的自来水管网。
贾莉对此的评价是,深水井的水是非常好喝的,也是有益健康的,总体上要比黄河水水质好。
但黄河水水质前景不容乐观,地下水受污染,郑州要想保证今后城市扩展和人口扩张,必须保证长远的水源供应,因此,郑州将目光瞄向了水质较好且水源丰富的陆浑水库。
理由二
没有地表水可作饮用水源
贾莉说,过去,郑州西流湖一直被称为"郑州大水缸",但因逐渐失去自净能力,逐渐成了臭湖。
民建郑州市委员会的调研材料披露,郑州市水利部门曾对西流湖的水质做过化验,最终确定:西流湖水质已低于生活饮用水的最低标准。
7月1日上午,商报记者前往西流湖探查,看到的是一池褐水,走得太近其水气味入鼻,让人作呕。
西流湖是邙山提灌站引黄河水而成,商报记者采访时被告知,"提灌的水本身质量就不好,沿途又有大量污水进入,西流湖就是这样被毁的"。
"西流湖的问题说到底是个政府体制问题,它是湖、是水,但是不归水利部门管;它归园林部门管,但园林局对污染没有查处权;它自己有管理部门,但是和属于'上游'的提灌站又是两码事。诸多因素,使西流湖实际上处于都管也都不管的状态。"一位知情人士说。
此外,知情人士给出的更具体原因是,污染主要来自邙山干渠的沿途污染,而西流湖管理处的管辖范围只到邙山干渠至西流湖的入口处;邙山干渠归郑州市黄河游览区供水管理所管理,但这个管理所没有处罚权;而有处罚权的单位,耽于人力和地方发展等多方面原因,处罚不力。
商报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,有关"西水东引"的设想,郑州市曾提出把尖岗水库、常庄水库和西流湖打通,成为一个超大水库,由此向郑州供水,但最终又把西流湖排除了,"那个地方光治污就得几年,还不知道能不能治好"。
但西流湖并非不能治,郑州水利部门表示,其实治理西流湖大约需1亿元,如果治理顺利,西流湖依然能发挥作用。
2007年,对于西流湖的安排,郑州市提出新的方案,规划是投入1900万元,将之改造为集休闲、游乐、景观、文化、旅游于一体的综合性城市公园。
就此,贾莉主任说,正是因为污染严重,西流湖早就被排除了作为郑州备用水源的可能。
此外,郑州市水利部门对郑州市5条主要河道的7个河段的水质进行了检测,发现这些河道没有一处可以作为饮用水源。
理由三
人均用水量逐年下降
资料显示,按联合国标准,能够生存的城市人均水资源是500立方米,小康标准为1000立方米,而郑州市2008年的人均水资源约为196立方米。
196立方米这个数字,不足河南平均水平的1/2,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1/10。
水利专家们相信,随着郑州人口的逐渐增多,196立方米这个数字还将逐年下降,而水污染程度的增加,也在侵蚀这个数字。
公开资料显示,多年来,郑州市年需水量为17亿~18亿立方米,但不管正常年份还是干旱年份,郑州市自黄河的引水都不能满足自身用水需求。
而由于地下水开采严重,特别是私井泛滥却监管乏力和没有有效解决办法,郑州地下已出现了严重的漏斗区,专家分析认为,再有两年,也就是到2010年,郑州可利用的浅层地下水可开采量将降为零。
郑州市有关方面认为,从洛阳引水,就能有效弥补郑州水资源,如果再加上南水北调引入的数亿立方米的优质水源,基本能解决郑州人的饮水问题。如果富余出来的水另作他用,就能使郑州再现上世纪70年代、80年代的碧波荡漾景象。(河南商报)
延伸阅读:
No comments:
Post a Comment